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参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2-08


谭强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2.作品赏析 

(1)扣题开谈,适时立论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风格朴实,方法多样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②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付予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③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解说: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应紧紧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应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 

3.相关资料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4日) 



4.相关文章 

胡适的文章《格致与科学》 

此文论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观点与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为佐证。现节选与本课相关部分。 

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到了宋朝,许多哲学家都下过“格物”的解说,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说。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确实有了科学的目标、范围、方法。何以他们不能建立中国的科学时代呢?他们失败的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向来就没有动手动脚去玩弄自然界实物的遗风。 

明朝有个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他曾讥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说:“即物穷理是走不通的路。我们曾实地试验过来。有一天,一位姓钱的朋友想实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钱先生坐在竹子边,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来。我就自己去试试,一连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的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实行“即物穷理”,终不能建立科学。 

作者邮箱: wwwwwllt@163.com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音频朗诵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wma音频朗诵(女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表格式教案
《匠心之道“守破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比尔·盖茨《释放你的创造力》阅读练习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3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39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含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构图解,思维导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互助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1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3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读写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4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1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8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18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改写成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15页)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mp3音频朗诵(男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2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字词归类复习
华裔诺贝尔奖十位得主的基本情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高效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1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