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剃光头发微》学习指导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4-07




 剃光头发微

学习指导

一、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

  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

    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又重加引述翼

  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

  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

    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理发工的好感“不料”由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而改变。作者由此娓娓谈来。由古时的“

  髡”说起,以至“时至今日”,剃头“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视野开阔,语言诙谐幽默又

  不乏讽刺之意。“乡下佬”不能剃平头?何也?是因理发师瞧不起,认为是异想天开,“乡下佬”不够

  资格!“剃头刀在他手里”,当然剃不成!当今,有权而弄权者,以权谋私者,以权要胁他人者,以权

  损人者……何其多也?

(三)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

  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

  纵观此文,一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首先,选材虽小,立意深远。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以

  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

    其次,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

  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最后,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

  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三:有人认为文章就取材而言,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之嫌,为什么?

    就立意取材而论,虽不免小题大做之嫌,却也颇显借题发挥之能。一个县里的理发工人不给“乡下佬

  ”剃平头,原因何在?事情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是否有详尽交代?理发师是否

  另有隐情?是非曲直,是否还应该听听理发师们的“另面”说法?本文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剪除了枝

  叶,直接告知结果。即使只管结果,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理发师不替乡下人剃平头,不过也只是特

  例而已,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何以这样一个细微的个别现象,能与权力之大有必然的联系呢?再假如,

  即使这种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城里理发工人都不替乡下农民剃平头,矛盾实质的所在,

  似乎也不是权力问题,而是城里人的优越感,歧视心理在作祟,或其它种种复杂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

  那么,作者凭什么将“剃光头”这样的区区小事“发微”成耍权弄权的赫赫大事呢?一言以蔽之:小题

  大做,借题发挥。

练习题

一、基础训练

  1、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A、磨励 砾石 牡蛎 老骥伏櫪                B、诡奇 轨道 垝垣 佹得佹失 

    C、睥睨 媲美 辟谣 脾气                    D、书籍 瘠土 嫉恨 舟楫

  2、解释下列词语

    (1)磨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诡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睥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差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濯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恍若有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隽永 磨砺 玲珑 班驳              B、羞涩 脉脉 宿命 书籍

    C、发髻 羁旅 诡异 瓣子              D、惊心动魄 濯濯 差池 恍若有悟

  4、填在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联语的对仗_______工稳,造意__________豪迈,用之于理发师,__________想像诡奇,出于意表,

  妙不可言

    A、 既……又……更是               B、 不但……而且……还

    C、 不是……而是……又             D、 尽管……也……更是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些平凡的小事,揭示了深刻的一个道理。

    B、坚持做眼保健操,可以预防不的视。

    C、通过这次军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6—10小题。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

  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在愿剃。那封读者来

  信中的“乡下佬”便 

    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

  “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

  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

  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6、翻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剃平头”作者,理发师,“乡下佬”三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1)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下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作者认为“大有文章”,你以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他(理发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平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第9题,联系社会实际,你有什么感想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所给题目。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后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还没有人来反对,

  我想,他们许是感到了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

  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

  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

  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1、“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中的“他的意思”是

    A、让作者停钞古碑,改做文章           B、让作者做些文章,摆脱寂寞

    C、让作者做些文章,投身革命           D、让作者撰文助《新青年》一臂之力

  2、“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中“我的确信”是指

    A、禁锢于无窗而万难毁坏的铁屋中的人,即将被闷死,不应惊醒他们,使其蒙受临终的苦楚。

    B、惊醒禁锢于无窗而难破毁的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不能说决无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C、惊醒禁锢于无窗而难破毁的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不会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D、他们办的《新青年》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3、说出下列比喻含义

    (1)“铁屋子”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熟睡的人们”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一间铁屋子,……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一段文字的

    含义是

    A、惊醒熟睡的几个人,就能进而唤醒广大民众,就有捣毁这十分顽固黑暗的社会的希望。

    B、揭示了鲁迅当时的苦闷情绪,反映了他在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矛盾心理。

    C、鲁迅认为顽固黑暗的社会很难摧毁的,不愿使清醒的几个人经受临终时的痛苦。

    D、鲁迅为从熟睡中而入死灭从而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的人们忧虑。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所给题目。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狱并不烦恼,却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

  ”。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杂文中暗示了解答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

  性的特点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

  。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 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所谓‘先儒’之所谓‘一乱一治’”,也就是原地不动地画圆圈。阿Q所画的圆

  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

  圆满,精神上仍能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的突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了一个

  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上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

  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他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

  ,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画圆的圆圈,将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

  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用这把钥匙,也

  可以解决阿Q一名的争论。不确定阿Q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人

  头。更重要的是,阿Q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东

  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是选择O。

  1、对“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这个比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推翻某一皇帝,建立的仍是封建王朝。

    B、“革命”即使成功,阿Q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C、“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有所破坏,而没有新的建树。

    D、“革命”即使成功,基本上仍然是沿袭旧的统治制度。

  2、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篇文字,明确而简要地解释第六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在文章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鲁迅所画的正是中国国民的漫画像

    B、这样和会使小说更增强喜剧的讽刺效果

    C、鲁迅巧妙地抓住两者的形似点

    D、鲁迅所解剖的正是“国民的灵魂”

  5、文解答了《阿Q正传》中的许多问题。以下几项中,并非本文所解答的问题的是:

    A、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据                     B、阿Q式的“革命”的实质

    C、中国小说、戏剧为什么以“大团圆”作结        D、阿Q命名的重要原因

    E、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

三、作文练习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写作特点,认真观察生活,写一篇有特点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C

  2、解释下列词语

    (1)磨砺: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练           (2)诡奇:诡异,奇异,奇特 

    (3)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4)差池:差错,也做差迟 

    (5)濯濯:光秃的样子                     (6)恍若有悟:形容忽然醒悟

  2、D

  3、A

  4、D

  5、身体和头发、皮肤,是从父母那儿得到的,(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不敢毁坏或者有所损伤。

  6、(1)作者: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            (2)理发师:要有相应资格

     (3)“乡下佬”:怕剃光头太冷,故要剃平头

  7、里面还有很多因素,诸如重工轻农思想等等。

  8、理发师拥有“执刀权”

  9、真正的祛除“官本”“权本”思想,才能“众生平等”

二、阅读理解

(一)

    1、D       2、A

    3、(1)黑暗的旧中国;

       (2)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尚未觉醒的愚弱的国民;

       (3)在新思想的宣传鼓动下,开始觉醒的人。

    4、 A

(二)

    1、B 

    2、是鲁迅杂文中提出的中国国民性特征之一“圆滑”。

    3、阿Q的追求圆满,是他的悲剧之源。

    4、D

    5、C、E

三、作文练习

    提示:写作此文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切入点要小而准确。在小事的娓娓叙述中,以小见大,完成由事

  及理、由浅入深的过度。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剃光头发微》教学反思
《剃光头发微》赏析
《剃光头发微》课文阅读
《剃光头发微》ppt课件5
《剃光头发微》rm音频课文朗读
《剃光头发微》课堂实录
《剃光头发微》说课稿
《剃光头发微》同步练习
《剃光头发微》巩固发展练习
《剃光头发微》ppt课件4
《剃光头发微》ppt课件3
《剃光头发微》flash课件2
《剃光头发微》同步百分测验
《剃光头发微》flash课件1
《剃光头发微》ppt课件2
《剃光头发微》ppt课件1
《剃光头发微》不宜选作课文
《剃光头发微》教案3
《剃光头发微》资料
《剃光头发微》教案2
《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
《剃光头发微》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